“问题解决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思索
日期: 2020-07-30 16:00:00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民兴初级中学  吴绍军
摘要:“问题解决模式” 教学法与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本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化学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 、化学实验探究、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法在各科教学中均得到较好的运用,“问题”能激起人大脑思索,让人的思维活跃,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探究性化学教学目标与传统的化学教学不同,它更强调化学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探究性学习包括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总结与反思。“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化学教学的特点。
一、“问题解决模式”的一般程序
“问题解决模式”的程序可分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收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问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问题解决模式”在探究性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解决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少,学生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而“问题解决模式”注重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思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了0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分别用H202和KMn04制取02的装置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0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分析与思索,经历了对问题的假设、讨论、总结乃至反思等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并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解决模式”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要遵循学生实现再发现的认知规律。
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 的烧杯中注入35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问题解决模式”的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教学,以化学实验问题情境为媒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未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探究的整个解决过程;从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有利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