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者品《活着》
日期: 2020-07-30 16:00:00

  活者品《活着》
  作者:严仓
  以活者的姿态,去感受《活着》。
  如果世界上曾经余华的作品出现过,其他的悲剧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们不愿将就,因为早已习惯了忍受太多的真实。如果将余华的《兄弟》比作人生集市上的悲剧,那么《活着》则是散场时的人生悲剧,冰冷的叙述和沉寂得没有喧嚣的氛围,毫无浮华的沉默无言的诉说。读《活着》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为其中的悲剧有太大动容,只觉得那些情节一直都只存在故事里,可是关上书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语言和深深的沉重感却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不停地想要再次翻开书,不停地想从字里行间找寻——活着——的意义。
  故事中的“我”是一名倾听者,福贵是一个倾诉者,或者只是一个讲着自己家庭故事的悲惨老耕农。形单影只的老福贵和同样步履蹒跚的耕牛开启了故事的篇章,老人自鸣得意,失声而笑,牛却放慢了脚步,只听得福贵吆喝的话语“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为小说埋下了伏笔。以福贵为中心,福贵的老父老母,妻家珍,孩子凤霞、有庆,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便串联在小说行文的苦线上。福贵的一生命途多舛,却常常在绝处逢生中活下来,最终也注定了只有他一个人能活下来,连最小的外孙苦根也离开了人世。每一次看似有希望的转机,总是在当头一棒的呵斥里遭遇了悲剧的打击。诚然,这是作者在理解人生态度,不愿承认所谓命运神秘借口时的一种巧妙独到的设计与安排,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符合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并非是人们所说的“余华最喜欢把别人写死”这一论断。
  每一份死亡,都勾破了福贵的魂魄,也牵动着读者的心。终于,生离死别成了福贵生命里的常态,至于该到了谁离开,那只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死亡是文学中极为平凡的主题,而《活着》正是以这样平凡的主题层层叠叠地堆砌创造了令人难以释怀的感受。《活着》向我们“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它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更多是幸存的意义——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终于难逃命运里既定的追命炮火与锁魂枷锁。每一个亲人的演出与消亡都是命运精心安排的配角儿,在这样一种命运的控制下,一方面是福贵无能为力后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渺小,另一方面是在这样的渺小下靠活着而活着的本质。比如福贵因老母生病出门寻医惨遭意外抓壮丁,返乡后母亲已不存女儿也不能说话;儿子有庆为领导夫人输血却因抽血过多惨死;女儿凤霞天生善良好不容易觅得一夫,原本可以其乐融融,也在分娩时难产而死;辛勤劳作的女婿被上班时的意外致死;残存的一苗,外孙苦根,原本是福贵相依为命的凭借或者说是他老树枯藤上的一株新芽,竟也在吞食了过多的豆子后夭折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蕴含着无法抗拒的命运。
  福贵也曾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后所幸活了下来。或许,那的确是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要他体悟意外的死亡蜕变成习以为常的生存真谛吧。而他,也终究不再畏惧死亡来临时潜藏在心里的怯懦,因为他早已没有了呐喊的勇气和权利,只能尝试着或直接地去忍受,去接受,去红润他那老泪纵横后干涩的眼眸,然后直立起苍老的头颅,尽管孤独,也要高昂地活下去。
  《活着》,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从他自身出发,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美好与欢乐。他有过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儿女,女婿,小外孙,尽管已不复存在,至少在梦里或者黄泉之下依然能够相见,阖家团圆。更别说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过去艰难现在艰难将来或许很美好的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福贵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