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日期: 2020-07-30 16:00:00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小学:高芙蓉(邮编622750)

     我国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从以下方面与大家交流,恳请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创新教育打开智慧大门。

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是啊,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诗歌一课时,播放了天门山风景区的影像资料,并配有解说,用智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利用多媒体,动漫结合,虚实相间,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创造宽松环境,把创新教育渗透在语文知识中。

营造教学情境,提升自身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智慧课堂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背道而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改变教师中心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创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科学,避免呆板枯燥。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如在进行《秋天的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合作阅读模式,进行课文主题思想升华与过渡的细节,即“秋雨为我国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快乐。”在师生就此建立起默契的情感关系之后,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在课后主动欣赏秋景,而不是像以往般被动完成教师严格设置的任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 进行大胆想象,给创新教育插上理想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起点。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小学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例如在《司马光》一文中,作者对于司马光在儿童时期形象的正面描述不是很多,教师可以利用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独白来让学生发挥想象,独立完成对于司马光人物形象的再加工,为了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抓住人物的精神,可用机智勇敢、勤奋好学、活泼好动等描写来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进行想象。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四、勇于参加实践,为写作素材建造丰富数据库。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知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意境,将文字力量应用到生活之中。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认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过程,就是一次追求美的历程。例如,在学习《荷花》这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到乡村去看荷花。只有真正看到荷花舒卷自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姿态,学生才能感受课本中描述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在观赏的过程中,也是对课文阅读感受的一种升级。课文不再单纯是作者眼中的荷花,而是学生们眼中的荷花。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文字的描述之美,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回顾,进行知识整合,让知识前后贯通。经常与大自然接触,学生把所看所想进行记忆贮存进大脑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作文素材的数据库,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积累。

总之,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Copyright © 2012 - 2020 cnktyj.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课题网 版权所有